家乡的味道
云南的十八怪和东北的十八怪
发布时间:2016-04-09作者:点击:89
在家乡的时候,就经常听人说起云南的十八怪,到云南以后,还真的见识了十八怪里面的很多种怪。
云南十八怪的第一怪,鸡蛋用草穿着卖,我还真没有缘分见到了,也不会再有别的人能见到了,因为现在鸡蛋的包装,都是纸浆的鸡蛋托或者叫做鸡蛋盒,用草做包装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了。
云南的第二怪,粑粑饼子叫饵块。云南的粑粑非常多,属于云南的特色面食,实际上就跟北方的烧饼差不多。北方的烧饼是白糖馅的发面饼,趁热吃糖稀会淌出来。而云南的粑粑也是发面饼,里面却是炒熟了的花生面拌在糖里面。饵块倒是见过,别人还给送了两块玉米饵块,只是还没尝过饵块究竟什么味道,就是看着有点长方形的包装也挺精致,而且还挺细腻的。
住在楼房林立的大城市里,想要见识一下云南的第三怪,三个蚊子一盘菜那种蚊子究竟有多大是不太容易的了,不过每天晚上坐在小区的篮球场外面路灯底下的椅子上,那些被北方称之为小咬的小蚊子,可也是来势汹汹,围着身边转,稍不注意,就会在你身上吸出点血去,让你的皮肤凸起一个包来。细想起来,不知三个蚊子就能炒一盘菜的云南蚊子,会有多么大,叮咬一次会吸走多少血,能凸起多大的包,真有点头大脊背发凉。问过几个云南人,他们也没见过那样的大蚊子。也真巧,六月初,到昆明市宜良县的九乡地质溶洞公园去游览,在去过山缆车边上的卫生间里解手的时候,发现卫生间里竟然有二十几只黑色翅膀的大蚊子,有的在飞舞,有的落在卫生间的白色墙壁上,显得很恐怖,我本想大解,却被这些大蚊子吓住了,解了小便,就急忙逃了出来,那些黑色翅膀的大蚊子,要说三个蚊子一盘菜,有点玄乎,要说十几个蚊子就能炒一盘菜,那还是可以的。
要说起来,还是云南的第四怪显得有诗情画意,因为那第四怪就是闻名于天下的昆明石林。我们去石林旅游,正是二零一四年的九月,昆明正是气候宜人的季节。那座闻名于世的喀斯特地质地貌1100多平方公里的石林,那青灰色的拔地而起的石的树,石的花,高矮粗细,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巧夺天工,参差峥嵘棱角自然的石的森林,的确让人叹为观止,登上石林的最高处俯瞰,真是千石壁立,万屻争锋,应该推举为云南十八怪之首。
云南人戴的草帽,也被称为斗笠,分为两种,一种是竹编的斗笠尖顶,很像清代清军士兵戴的那种帽子。而另一种则是草编的,既有尖顶的斗笠,又有圆顶的草帽。云南十八怪中那种用来当锅盖的草帽,大概就是那种草编的斗笠了,因为那种斗笠都是用麦秸琅玡草玉米皮编的,当锅盖用有特殊的香味而且斗笠当锅盖,空间比较大。就是现在,很多云南年纪大点的男人,还喜欢戴这种草编的斗笠和草帽,特别是小区的园林工人,几乎都戴一顶大草帽。
云南人穿衣服与全国各地极不相同,用服饰的多姿多彩来形容云南人的穿戴,太贴切不过了。冬季尚且大有穿裙子的女孩,还有穿棉大衣戴棉帽子的,现在北方人都没有人带棉帽子了,初夏时节却仍有穿羽绒服的。云南的少数民族又多,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,都各有各的特点,可以称得上是七彩斑斓。如果到民族村去游览,那里的民族服饰,可以让人大饱眼福。
云南妇女的能干,早就有耳闻,到了云南后,更对云南女人的能干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别的不说,就说云南那种背篓,云南可以说是背篓的世界,年纪大点的人逛早市,都背着背篓,而且,女人背背篓的居多,甚至连带孩子,都放在那种制作特殊的,可以让不会走的幼儿,坐在里面特意编出来的座位上。云南的女人甚至参与最劳累的力工,尤其是那些年纪大点的女人,在进不去车的工地上,用背篓一趟趟的背走那些沉重的建筑垃圾。所以说,云南的女人是最能吃苦的女人。
云南当地土生土长的小马,个头矮小,却非常健壮。在一些陡峭的旅游景点,都有很多戴着草帽或斗笠的山民,牵着这样的小马,招揽游客。在游览昆明的九乡溶洞时,在山路的脚下,就遇到几个这样的山民,拉着矮小的小马,六岁的小外孙女看见了,就闹着要骑马,女婿抱着她骑上了一匹枣红色的小马。那山路真的很陡,但是那匹小马在那石头阶梯上,走的潇洒自如,显然是走惯了这样的阶梯。
云南的第十怪,蚂蚱能做下酒菜。这种被当作下酒菜的蚂蚱,我第一次在早市上见到时,对云南市场竟然会把蚂蚱拿来当食品卖感到惊奇,那些显然是被用油炸过的蚂蚱,黄橙橙的,闪着光泽,整筐的蚂蚱,几乎大小都一样。听小区里的云南人说,这种黄色的蚂蚱用油炸过,吃起来非常香。后来在饭店也见过这种蚂蚱,被食客狼吐虎咽的塞到嘴里,感觉不可思议。后来又在早市市场上看到有卖灰菜的,就不再感觉奇怪了,因为我只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吃过灰菜,已经忘记什么滋味了,不过当时有的人吃了太多的灰菜,身上浮肿。现在看到云南人吃灰菜,只是觉得云南人什么东西都吃,会不会吃出问题来。
说起来,云南的瓜菜,那真是种类繁多,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瓜菜,即使是在北方的冬季,云南的很多蔬菜仍然在红土壤上生长良好,油绿油绿的,所以,在云南冬季时出游,路边的农田,没有像北方那样有塑料大棚和暖窖。在超市或者早市上买水果,不用担心是外地远道运输来的,基本上都是地产水果,吃起来非常新鲜。所以,四季都出好瓜菜,还真算是一绝。
好烟见抽不见卖,这几年已经不算怪事了,现在在云南的烟草市场上,随处可见云南生产的各种云烟,甚至比别的省份烟草市场的云烟种类还多。
也许,云南的第十三怪,更引人注目,云南少数民族众多,很多民族特殊精美的手工编织工艺品,和生活用品,在全国和国际市场走俏。经常看到云南的中老年妇女坐在一起编织生活用品,或者刺绣少数民族服饰的花边,那种认真和悠然自得的形态,真可以入画。
如果说火车没有汽车快,一定有人觉得奇怪。的确,汽车有高速公路,但是却经常堵车,想快起来很难。火车有固定轨道和固定的行车时间,还有高铁,应该比汽车跑得快。其实不然,云南的火车跑起来还真就是慢,原因是云南山多,隧道又多又长。我记得刚到云南时,乘坐火车去大理,从昆明到大理,每隔十几分钟,甚至五六分钟,就要过一条隧道,那可真是想快也快不起来。
说起云南的溶洞美景,可与仙境媲美,这话一点也不假,因为刚刚去过昆明的九乡风景区的溶洞游览过,真的被仙境般的溶洞所震惊,那如梦如幻的钟乳石林,那逼真的神田,就如同画上的梯田般的迷人,而且每块神田里都有水。地下暗河和峡谷中的湖,那惊心动魄的双飞瀑,那神奇的溶洞群,在迷宫似的溶洞群里穿行,真有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。
云南的过桥米线,堪称云南饮食的代表,不但早有耳闻,而且在家乡时就已经品尝过,虽然算不上美味佳肴,可也算是别有风味了。在昆明,云南米线的饮食店比比皆是,价格便宜配料精致,很受外地人欢迎。
云南的植物种类繁多,在世界上也是颇负盛名的。植物种类多,花卉自然就繁盛,再加上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,各种花卉常年轮换着点缀着彩色云南,使云南永远有一种春天的景色。从年末岁尾的樱花迎新开始;到腊梅花迎春花的傲寒;红叶李和梨花染白季节;桃花的粉色思念;白玉兰的纯洁无暇,再到春海棠的怒放;牡丹的盛装出场;杜鹃花的红红火火;蔷薇月季的缠缠绵绵;鸢尾花紫荆花的紫色迷恋;荷花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;夹竹桃的迎风招展;木槿花的灿烂;美人蕉的丰满;灯笼树的红艳;常春藤的满地微笑;桂花的香飘满滇;山茶花的风姿绰约;秋菊花的美丽斑斓。云南就是花的世界,所有的花卉都赶到了气候适宜的云南。
云南的十八怪,给云南增添了几许神秘,多少离奇的传奇。
华夏大地各省各市,都有历史遗留下的传奇,说完云南的十八怪,因为在东北生活了大半辈子,忽然想起东北的古怪故事。
说奇怪也不奇怪,因为东北也有十八怪,只是东北的十八怪,已经大部分见不到了,有的怪就是我也没有经历过。
窗户纸糊在外这种奇怪的生活习俗,还是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见过,那时候父母带着我和哥哥刚刚在穆棱矿落脚,租住在穆奶奶家的房子,穆奶奶家的土坯房很矮,窗户都是那种格子很小的窗户,窗户的外面糊着一种很厚但是还很透明的窗户纸,尽管这种窗户纸比较透明,但是白天也要点着电灯才行,不然的话屋里就太暗了。那时候根本也不懂为什么窗户纸要糊在窗户外面,直到上学了,才听母亲说起窗户纸糊在外的原因。
见过窗户纸糊在外的这种奇怪的生活风俗,自然也会见到草苫土房篱笆寨,其实应该叫做草苫土房篱笆院。因为从我懂事时起,见到最多的就是这种草苫的土房,而且家家都用木板皮夹的篱笆院,因为那时候的煤矿,木料用的多,下来的废料就是板皮,花几元钱就能买一小车,所以家家都是板皮夹的篱笆院。
记得小时候,父亲在穆棱矿东山要了一套三十平米左右的福利房,那时候还不叫福利房,而是叫公房。那套公房在三道街,前面很平整,一趟公房有六家,我们家住在南面的第一家。虽然是公房,那时候也是茅草苫的房顶,大坯的墙。每隔两年,矿总务科就安排维修工人,用马车拉着一车草把,来给三道街的几栋草房换房顶上的草,那些草都是从山上割来的小叶樟,那是最好的苫房子用的草。维修工人先把房顶上烂了的草清理干净,再把那些新的草把换上去,那些新草把散发出一种很好闻的草香味。
烟囱贴在山墙外,那是东北人抵御冬季寒冷而想出的怪招,山墙外的烟囱底下通屋里炕洞的烟道,都有一个铁插板,炉子里的火熄灭了以后,就把那个铁插板插上,防止热气从烟囱跑掉。这种烟囱直到现在,有的农村的土坯房还在用。
东北的萨满舞,大多数关里人都是从电视连续剧《还珠格格》里,蒙丹,潇剑他们表演的萨满舞中,看到了萨满舞的诡异。其实,满足人的萨满舞,在东北被称为跳大神的,这种跳大神的,除了文革期间消声觅迹了十年,一直都很盛行,即使在当代社会,东北一些比较迷信的老年人,生病时仍然把跳大神的请到家里来跳神。跳大神的都是两个人,分大神和二神,大神手拿崩崩鼓,一面敲一面嘴里念念有词,二神则用一只手端着一碗水,另一只手从碗里蘸着水,不断地往天上地上弹点着。东北跳大神的,我这一生还真见识了几次。
东北人在寒冷的冬季,把木炭火盆放在炕上,一边围着取暖,一边把土豆放到火盆里烤着,土豆烤熟了,当零嘴吃。这种火盆只是在我很小的时候,租住在穆奶奶家里,在冬季最寒冷的小寒大寒时用过。晚上,母亲会让我和哥哥谁在火盆旁边取暖。
东北的皮靰鞡,我只是看到父亲穿过,那是父亲冬天的时候,去穆棱河凿冰窟窿捞鱼的时候穿的。那时候副食品紧缺,每年冬季,父亲都会和几个工友,扛着冰凿子操捞网,到穆棱河去弄点鱼回来给我们解解馋。
要说起来,东北的爬犁,和孩子们玩的划子,我不但见过,小时候,那可是我们冬季最好玩的游戏。爬犁都是把八号铁线钉在爬犁的两根木方上,那是爬犁的腿,木方上钉着木板,有的爬犁底上用的是十六个粗的圆钢,有的上面还钉一个小木板箱子,是为了去矿上的矸石山捡煤使用的。小时候,我和哥哥在冬季放假的时候,就拉着带有木板箱子的爬犁,到矸石山上去捡煤。去的时候,我坐在爬犁的箱子里,哥哥拉着我,回来的时候拉着满满一箱子煤渣。木板划子,使用两块硬木的木板,用锯割成与脚大小相同的小木板,木板的底部钉上两根八号线,木板的周边用皮子叠过去钉上几个,穿在脚上时,把细绳子穿进皮套里,系在脚上就可以了。那时候,男孩子上学的时候,大多数脚上都穿着划子,一路上你追我赶得非常热闹。
说起冬季凿冰捕鱼,我倒是没见过,因为那时候我还太小,冬季又那么冷,父亲去穆棱河凿冰捕鱼,从来没带我去过。不过我可知道,父亲跟朋友去凿冰捕鱼,不是东北那种凿冰捕鱼单线拽,而是用操捞网从冰洞里往外捞鱼。
大姑娘上树比猴快,虽然也是一怪,我却没有见过。不过东北山区的女孩子很小的时候,就跟着父母上山采榛子捡蘑菇捡木耳,她们平常也比城市里的女孩子要淘气得多。
东北人能喝酒,而且喝的豪爽,那是一点不假。因为东北地处寒温带,天寒地冻的,也正因为气候的原因,东北人都特能喝酒。感情深,一口闷,感情浅,舔一舔,这句俗话,就是东北人喝酒的写照。我在兵团下乡的时候,大家在一起喝酒,都是用一个白色的陶瓷大碗,倒上一碗酒,大家一人一大口轮着喝。
东北的女孩子喜欢撺嘎拉哈,那是因为过去的孩子们可以玩的玩具太少了的原因。每当杀年猪煮猪骨头的时候,细心的母亲都会把猪的膝关节上的嘎拉哈取出来,漂洗干净了,给女儿当玩具玩。其实,猪嘎拉哈太大,女孩子的手又小,想一次把四个嘎拉哈全撺起来,根本就不可能。所以比较流行的是羊嘎拉哈,羊嘎拉哈比猪嘎拉哈要小得多,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。最好的要算是狍子的嘎拉哈,狍子的嘎拉哈应该称得上小巧玲珑,因为狍子的嘎拉哈只有猪嘎拉哈的二分之一大。如果哪个女孩子有一副狍子嘎拉哈,那是非常珍贵的。
女人抽烟袋,在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是常见的,那些中老年妇女,会抽烟的,基本上都叼着一杆一尺多长的大烟袋,烟袋的烟杆上吊着一个小烟口袋。我母亲不抽烟,但是我记得我爷爷来的时候,给我父亲带来一个一尺多长的大烟袋,这个大烟袋,烟杆也跟普通的烟袋一样,一尺多长,但是,烟杆是乌木的,铜烟袋锅,烟嘴是碧玉的,如果留到现在,也应该算是个不错的文物。
养活孩子吊起来,其实指的是东北人的习俗,用摇车,实际上就是摇篮,把摇车吊在房梁上,婴幼儿睡在摇车里,既可以抵挡东北夏季的暑热,又可以驱赶蚊子和小咬,婴幼儿躺在摇车里,入睡的也快。母亲一面摇着摇车,还可以做点针线活。我小的时候,睡没睡过摇车,已经不记得了,但是几个妹妹都是被摇车摇大的。我结婚后,有了大女儿时,母亲就把摇车送给了我们,所以,我的两个女儿也都是用摇车摇大的。
东北人喜欢吃豆包,尤其钟情于粘豆包,过年的时候一定要蒸上几锅黏豆包冻在缸里。东北人蒸的粘豆包,用的料都是大黄米面,而不是糯米面,大黄米面蒸的粘豆包,有一种特殊的香味,而且粘度比起糯米来高得多。我们家人到现在仍然保留着吃豆包的习惯,但是想吃大黄米面的粘豆包,却不太容易了,因为大黄米的产量太低,种大黄米的农民已经很少了。
要说贴饼子,那可真是东北人的拿手绝活,因为过去东北人,家里的人口都比较多,都是用大锅做饭,为了省事省时,大锅的底下炖着土豆豆角,大锅上面的一圈,贴一圈苞米面的大饼子,菜炖好了,大饼子也熟了,而且熟的恰到好处,贴锅的那一面,淡红色的硬嘎嘎,吃起来特别的香。小的时候,母亲等大饼子和豆角土豆熟了以后,揭开锅,把大饼子,用铲刀铲下来,放到盛干粮的小叵里,我和哥哥就偷偷的,把大饼子上的嘎嘎都揭下来吃了。
东北人做大酱的程序非常复杂,每年的春节过后,就要把黄豆捡干净了,洗出来,然后用文火把黄豆烀的黏糊了,从锅里舀出来放到面板上,趁热把熟黄豆摔成四四方方的块,用草纸或者是报纸包的严严实实的,放到暖墙的上面,等到农历的四月份,才能下大酱,下酱的时候也很有说道的,必须是在四月初八,四月十八,四月二十八这三天才能下大酱,除了这三天,任何一天都不可以。下大酱的时候,必须先用凉开水把酱块子泡一天一宿,再用刷子把酱块子外面粘的纸刷干净,把酱块子掰成小块,放到缸里,把凉开水倒进缸里,要没过酱块子,再用白纱布蒙在酱缸口上,用松紧带扎紧就可以了。随后,每天都要用酱耙子,在酱缸里摇动着打一遍,把那些毛毛打上来扔掉,直到酱块子都融化了,成为金黄色的大酱,打开酱缸就可以闻到一股浓重的酱香味,这时候就可以用来吃手把菜,或者是做炸酱面了。东北人做的大酱,一个人做出来的一种味道,绝没有相同的味道。
想吃东北的酸菜,那也是一种口福。六七十年代,几乎家家冬天都要腌制一大缸酸菜,因为新鲜大白菜不好储存,放在屋里时间长了,不是烂心子,就是干帮子,所以东北人为了储存冬季的蔬菜,就把大白菜腌制成酸菜。东北的酸菜吃起来味道独特,而且那种酸味非常正宗。无论是包酸菜馅饺子,还是做杀猪菜,或者是肉炒酸菜丝,那都算是绝佳的上品。
东北的南北大炕,也是很科学的保温方式,两个炕在一间屋子里,都烧热了,屋里的温度会很快就升高了,而且,一家七八口人睡在一个房间里,房间里的温度消散的也慢。只是当儿女大了以后,会感觉不方便。但是,东北人自己盖的房子都是东西间是卧室,中间是厨房。孩子大了,就会让大的孩子上西面的卧室睡觉,只是两面都烧火,比较废燃料罢了。
相对比较来说,云南的十八怪包括的有旅游编织饮食服饰昆虫等,现在能见到的很少了,而东北的十八怪,主要是住的吃的和玩的。可以说云南的十八怪和东北的十八怪,各有各的特色,但是有一个共同点,都是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更多关于 冬天,春节,过年,春天,桥 的信息
家乡永靖县的冬天(2016-07-10)
我记忆中的西湖断桥残雪(2016-07-01)
过年的记忆(2016-06-17)
双林镇的景色——桥(2016-06-06)
老家江山市大桥镇的美景(2016-06-06)
家乡的冬天到了(2016-05-19)
春节感悟---珍惜现在(2016-05-11)
“春节”溯源(2016-04-30)
春节时迁徙的“候鸟”(2016-04-25)
小时候的春节(2016-04-20)
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Email和本站联系!